全亚洲最美丽的女性——昂山素姬
一个柔弱的女人,如何以其坚强的毅力,非凡的勇气,改写整个国家的命运?
她,是个“昂”首挺立的女人,无所畏惧对抗军政、强权与枪弹,展现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气概!
她,是个泰“山”般坚强的女人,虽然外表柔弱,身材娇小,内心却流露不屈服、不退缩、不低头、不动摇的傲骨!
她,是个朴“素”无华的女人,本向过着相夫教子、与世无争的生活,但命运的安排,却牵引她都上革命之路!
她,是个容颜清秀的美“姬”,且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女性,那是一种刚柔兼备、择善固执的美丽!
她,是缅甸的传奇人物、精神领袖、民主斗士、正义女神——昂山素姬!
缅甸,一个男尊女卑、重男轻女的国家。
历史上,缅甸女性曾拥有高度的独立权,无论是政治、法律或经济,女性都占有一席之地,在母系社会时期,缅甸妇女甚至拥有专断权,并能指定继承人坐拥石油井,或成为村落首领。
不过,在近代文明社会,缅甸男女地位却“风水轮流转”,虽然缅甸女性人口多于男性,但长期的封闭环境,加上习俗的影响,女性并没获得相应的地位,且充满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。
据说,缅甸社会等级分明:僧人是一等公民,男人是二等公民,女人与憎尼是三等公民,变性人是四等公民。缅甸女子结婚后,虽然仍能使用自己的名字,但社会地位却相当卑微,凡事都以男性为主。
在缅甸社会,女人是三等公民,然而在缅甸农村,男人却是“三等”公民:等天亮、等吃饭、等睡觉,他们除了喝茶聊天,或在家看顾孩子,平日鲜少到农田干活,而女性则肩负生活重担。更甚的是,当一天的劳作结束后,洗澡却是男人优先,女人在后……
缅甸,也是一个军方长期执政、民主前景黯淡无光的国家。
在过去半个世纪,缅甸在军权统治下,经济陷于崩溃边缘,政治生态持续恶化,种族间战乱不断,反对派与民众的抗议历久不息,成为世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而军权的高压、独裁与暴行,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长期制裁。
经过数十年的军权统治后,2015年11月8日,缅甸军方首次公开举行选举,昂山素姬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击败亲军方的“联邦巩固与发展党”,并获得压倒性胜利,成为未来新的执政党。
虽然昂山素姬受到宪法限制,而无法担任总统,不过这是缅甸25年来,首次举行的自由立法选举,且是历史性的政党轮替,许多人将之欢呼为“缅甸民主的胜利”。
若缅甸政权平稳过渡,昂山素姬或将结束军权,令长期处于民主黑暗的缅甸,迈向崭新的政权,而女性也有望从沉重的枷锁中,挣脱出来,并向世人展示她们的风采。
古代有花木兰代父从军,现代则有女性豪杰代父/代夫从政。纵观亚洲政坛女性领袖,都有一个共同点:来自政治家族。她们的父亲或丈夫,都是叱咤一时的政坛风云人物,而且往往不幸死于非命。
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她们唯有擦干眼泪,然后代替父亲或丈夫,继承其遗志从政,继续未完的奋斗,因此她们的人生过程,往往充满悲情,而昂山素姬的故事,即是其中之一。
昂山素姬来自显赫家族,且是权贵之女,其父亲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——昂山将军,母亲则是缅甸首位女性大使——钦姬,如此的家庭背景,注定了她传奇的一生。
昂山素姬曾远嫁至英国,过着相夫教子的家庭生活,然而1988年缅甸政变,将昂山素姬推上政治舞台。自此,其清秀的面颊抹去学者的斯文,取而代之的是政客的果敢,她以非凡的毅力与勇气,带领人民对抗强权,写下有血有泪的一页。
德蕾莎修女曾表示:“上帝给每个人不同的使命,有的人来到世界上,是为了成就一个人、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群,而有的人生来就是改变世界”。毫无疑问,素姬生来就是改变世界的人!
1945年6月19日,昂山素姬出生于缅甸仰光(Yangon),并在家中排行第三,其大哥为昂山吴(Aung San Oo),二哥为昂山林(Aung San Lin)。父亲昂山是军人与政治家,并曾为国家争取独立,因而被尊称为“国父”,母亲钦姬则是一名护士。
1947年7月19日,在昂山将军即将成立临时政府,出任首任总理之际,却不幸遇刺身亡,当时素姬年仅2岁,母亲身兼父职,一手抚养三名孩子长大,但其二哥在8岁时,不幸溺水丧生,令母亲承受第二度的伤痛。
二哥溺斃两个月后,素姬搬迁到大学路54号,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在当年普遍贫穷的年代,其童年生活虽相对较优渥,且从小接受贵族教育,却没过着奢侈生活,其童年期间的玩具,也非全新贵重之物,若塑胶娃娃损坏后,她依然会修补破损处。
钦姬希望孩子拥有双语能力,因此她将素姬送往私立方济女中,那是一间双语教学学校。数年后,她转到卫理英文高中(Methodist English High School)求学,而语言是她最擅长的科目。
在学校里,素姬喜爱与朋友一起玩乐,但她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,若有者在游戏中作弊,她会马上阻止对方。此外,素姬也喜爱阅读,经常手不释卷,她曾迷上《福尔摩斯》小说,读完所有的侦探经典著作,并希望往后成为作家。
1960年,母亲也步入政坛,成为缅甸独立后的首届议会议员,并曾担任缅甸驻印度及尼泊尔大使。
由于昂山素姬自幼丧父,加上她是家中唯一的幼女,因此母亲将她视为掌上明珠,即使出使印度,也总是将她带在身边,并陪伴她度过青少年时代。在母亲的引导下,以及学校的严格管教,素姬从一名害羞的小女生,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女人,并从一名谦虚的的学生,成为信念坚定的人。
在印度期间,素姬曾就读天主教的耶稣及圣玛莉女修道院,除了日常上学生活,她还学习钢琴与马术,并参与日本花艺课程,而母亲也致力维护及传承家乡传统,她重整新德里郊外的佛教中心,两母女经常造访此地,一起打坐沉思,参与佛教祭典。
18个月后,素姬就读于施拉姆女子学院,主修政治科学,并首次接触甘地“非暴力公民抗命”理论,奠定她往后“温柔问政”的理念。与此同时,其祖国缅甸发生一起重大事故,她怎么也没料到,此事牵引其往后的人生。
1962年4月,缅甸军政府领袖尼温(Ne Win)提出“缅甸成为社会主义”,无论是最大的制造工业,或是最小的茶馆,所有公司企业全归国营。此外,他也废除民选议会,并成立“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”,所有职务皆由军官担任,整个社会机构完全被军化。
军方发动政变,夺取政权后,自此缅甸进入军事统治的黑暗时期。1962年7月7日,仰光大学数千名学生集结于校园,率先发难抗议军权,结果数十名学生遭军队杀害。
随后,军政陆续推出各种管制措施,其中最严重的措施,即是对边境地区采取“缅甸化”政策,禁止少数民族以母语发行报章及书本,学校课程也改以缅甸语教授,埋下往后内战不休的祸因。
大学生活
1964年,昂山素姬离开母亲,独自到英国牛津大学圣休学院(St Hugh's College)深造,主修政治、经济与哲学。一年后,素姬申请转科,并想成为森林保育员,但其申请却被退回。
在那个年代,激进的国际主义盛行英美,加上世界门户大开,许多学生热衷参与反核、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等活动,而素姬却总是远离政治活动,不过她也拒买南非商品,以示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反对。
在牛津求学期间,素姬获得昂山家族的世交——保罗·高尔布斯爵士的关照。布斯曾出任英国驻缅甸大使,素姬准备到牛津深造时,母亲曾请求布斯夫妇,代为照顾女儿,而布斯夫人也高兴地说:“我就像多了一个女儿!”
素姬寄宿于学校,然而每逢周末,她会乘搭1小时行程的火车,前往布斯夫妇的住家留宿。布斯不仅为她提供住处,还为她介绍男朋友,即往后成为素姬丈夫的麦可·阿里斯(Michael Aries)。
阿里斯是牛津大学的东方文化学者,主要研究西藏文化。他个子高大,风流倜傥,一派学者风度,而昂山素姬则亭亭玉立,温文尔雅,充满青春活力,两人相遇时一见钟情。当时,素姬并没想过与西方人交往,但那个少女不多情,她很快就坠入爱河。
爱情故事
热恋期间,两人难免甜言蜜语,卿卿我我,然而有一次,素姬对阿里斯说:“我的内心有种朦胧的感觉,将来有一天,祖国的人民可能需要我,我可能需要回去!” 阿里斯顺口表示:“我永远不会挡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!”
或许,这只是一对情侣之间,脱口而出的逗趣对话,但两人怎么也没料到,此对话并非一个遥远的假设,而是往后两人的宿命。
素姬大学毕业后,阿里斯已离开英国,并被引荐至不丹王朝,成为不丹皇族的参事。他很快就学会宗喀语(不丹的官方语言)及藏语,并找到人生的使命——成为喜马拉雅山各邦的文化及宗教专家。
1969年,素姬远赴美国纽约大学,攻读硕士学位。她刻意与阿里斯分隔两地,以测试两人的情感。
素姬毕业后,在联合国秘书处上班,并任职于谘询委员会。该委员会负责审议世界卫生组织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的援助方案,或许是此职务,让素姬心怀人道精神。
此外,她也利用周末时段,投身于志工行列,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,担任社区服务,例如为儿童病房的孩子读书,或坐在老人病床旁值夜班。
虽然素姬与阿里斯的热恋情形,外人无从了解,而且还曾一度分隔两地,但两人之间的浪漫程度,却不输于今时的年轻人。
两人在1971年订婚,在结婚前的8个月期间,素姬曾书写200封情书予未婚夫,平均每月书写25封情书,而男方当然也“礼尚往来”,两人或许就是靠着情书的“你来我往”,维持异地恋情。
1972年元旦,素姬与阿里斯结婚,并在布斯家中举办缅甸仪式婚礼。素姬身穿裸肩洋装,发型时尚前卫,脖子上戴着一条白色珍珠项炼。遗憾的是,由于母亲不允许她嫁给英国人,因而缺席婚礼,直至一年后,两人返回仰光探望母亲时,她才承认这个洋女婿。
结婚后,两人过着传统的生活,阿里斯继续学术研究,素姬则担任家庭主妇。1973年及1977年,其两名儿子相继出生,并占据素姬生活空间。那段日子,素姬平凡而忙碌,她在家相夫教子,煮饭、洗衣、换尿布、接送孩子上学……让她忙得不可开交。
镜头转向缅甸。1974年11月,军政府首脑尼温拒绝为前任联合国秘书长宇谭举行国葬,一群大学生遂劫走灵柩,将他安葬于学生会,并展开街头示威,但军队随后夺回灵柩,转葬在大金塔广场的墓园,并向庞大示威人潮开枪,造成数百人丧生。
此时,素姬正在牛津过着平静的生活。有一张照片,或许可描述此情景: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,身穿裙子的素姬蹲在地上,她一手挽着幼子,另一只手与长子玩乐,脸上流露出幸福与满足的神情,而阿里斯则在一旁抽烟斗。
不过,一通长途电话,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,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前景!
政治生涯
1988年3月31日,那是牛津一个安静如常的夜晚,当时孩子们已经睡着,素姬与丈夫正在看书。突然,电话铃声响起,划破宁静的夜晚,那是从仰光打来的一通电话,电话另一端的声音,捎来一个坏消息:其母亲中风病危!
素姬放下电话后,随即收拾行装,准备赶往仰光。看着爱妻紧张的神情,当时其丈夫有种预感:一家人的生活,即将彻底改变。那一年,他们的长子才15岁,幼子则11岁。
素姬离开英国后,两人共经营了16年的温馨小家,自此再也不曾团聚一堂。若一个家庭离失去妻子与母亲,则是一个破碎、不圆满的家庭,更何况是一去不回头的素姬。
素姬匆匆告别丈夫,亲吻熟睡的儿子后,就返回祖国家乡,她本打算照顾母亲一段时间,待她恢复健康后,就马上返回英国与家人团聚,但缅甸局势的突变,彻底改变其人生轨道。
素姬风尘仆仆返回缅甸时,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。
自1962年,军政府统治缅甸26年来,缅甸从最具潜力的东南亚国家,沦为经济与政治毒瘤,失业率居高不下,通膨吞噬人民积蓄,中央与少数民族争战不止。1987年,尼温将军下令废除所有现存货币,百万人民的毕生积蓄,在一夕间化为乌有。
人民对政府多年独裁统治的积怨,顿时就像火山爆发般,一发不可收拾。青年学生最早走上街头游行,抗议军政府经济管理混乱,政治专制腐败,军政府则严厉镇压学生的示威,导致事态恶化。
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抗议浪潮,像潮水般涌现于街头。素姬回国的三周前,军队甚至使用军车,驶入仰光理工学院校园,镇压学生示威。年轻女生惨遭轮暴,失去意识后被留弃在水边,而40名学生也在烈日下,被反锁在军车内缺氧致死。
随后,更多人加入抗争队伍,上千名僧侣和劳工走上街头。素姬抵达缅甸时,虽与抗争行动保持距离,但当时她住在母亲的病房,亲眼目睹许多受伤的抗议者,被送进医院。
老一辈的政治家意识到,今次的抗议活动需要一个领袖,以将学生、工会、少数族裔及宗教团体的力量团结一致,才能突破军政府的分化。当他们获悉“国父”的女儿回国后,不约而同希望素姬能够站出来,领导他们向军政府抗争,不过她无给予正面回应。
1988年7月23日,尼温因血腥镇压而下台,并委任心腹取代其职位,此人即是在抗争中,下令开枪射杀学生的“仰光屠夫”——盛伦将军(Sein Lwin)。盛伦上台后,翌日宣布缅甸进入戒严,民众的不满升高为仇恨。
1988年8月8日早上8时8分,缅甸爆发史上规模最大的民众示威活动,当天共有1百万人走上缅甸街头,盛伦派出军队“清除”示威队伍,导致数千人被捕入狱,甚至惨遭杀害,国内顿时陷入一片白色恐怖,这就是缅甸史上的“8888人民起义活动”
在剑拔弩张之际,素姬公开露面,她致函予军政府,提议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,接管军政府的职务,并要求与军政府对话,但将军却将其建议解读为“挑衅”。
数天后,仰光大学教师联盟促请素姬,成为反对党领袖,但当时她推搪说:“我不是政治家!”。
不过,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很快成为萌芽中的民主运动之会议地点,许多记者、学生领袖及社运活跃分子蜂拥而至,围绕在素姬身边,众人之中还包括前任国防部长吴丁武及吴基贸。
政局的混乱,民众的期望,令素姬体内沉睡多年的政治家血液,也开始沸腾。她回想英国悠闲自在的日子,再看看眼前国家的动乱、人民的不安,内心不禁疑惑:“为何我们不能获得被尊重、免於恐惧的生活呢?”
此时此刻,素姬不禁想起父亲的遗愿:建立一个独立缅甸,让人人都能享有自由与民主。“可是,民主与自由绝非天而降,我应该怎么做才好呢?”
素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:“我应该置身世外,待母亲病好后返回英国,继续成为一名贤妻良母,还是投身加入抗争,与民众一起为争取民主,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?”
1988年8月26日,在仰光著名的圣地瑞德贡大金塔广场,聚集百万人潮,他们静静地看着素姬,并等待她发表演说,宣布其决定。
素姬缓缓走上讲台,她穿着短袖白衬衫,头发上系着一朵白花,并搭配一件彩色沙龙,其背后则挂着昂山将军的巨大肖像。素姬泰然自若,并以流利的缅语演说,许多记得其父亲的人,都惊讶两父女竟如此相似。
1946年缅甸独立之际,昂山将军也曾在此地发表重要演说,事隔多年后,素姬选在此地演说,自是意义非凡。她慷慨激昂说道:“敬爱的僧侣与人民,这场公众集会之目的,是要表达所有缅甸人的希望,期待多党的政府体制。”
“很多人说,我长年旅居国外,而且嫁给外国人,所以我不可能知道这片土地的政治状况……真正的问题是,我太了解了,没有比我的家族,更了解缅甸政权的诡谲狡诈,以及我的父亲因此承受多少苦难。”
“其实,我并不喜欢政治,我只想当作家,但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,既然我已参与抗争,就不能半途而废!”素姬演说完毕后,数百万民众欢声雷动,感动得泪流满面,眼前这名女人,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人,一个可以带领他们争取自由的人。
1988年9月27日,素姬成立全国民主联盟,并出任主席和总书记。民盟很快发展壮大,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。1989年7月20日,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,将素姬软禁于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往后的廿余载,她被软禁此处15年。
软禁囚徒
绝代有佳人,幽居在空谷。软禁期间,这名佳人过着与世隔绝的囚徒生活,但其生活相当规律,她每天早晨4时半起床,打坐清修1小时,然后运动、读书及沐浴,而且每天都会收听外国广播,以知天下事。
军政府虽软禁素姬,却允许其丈夫前来探望,以期望他劝服素姬返回英国。然而,深明大义的丈夫,不但没有劝说素姬返回英国,反而陪伴其左右,并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。
两人虽再次分隔两地,却依旧浪漫不断。1989年圣诞节期间,丈夫第二次探望素姬时,从英国带来许多礼物,但他却相当鬼马,并没一次性送给素姬,而是每天只送一个礼物,为她带来小惊喜,当中最令素姬欣喜的礼物,就是丈夫告知她:“你已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。”
素姬每次与丈夫的相聚时光,总是飞逝而过,但这些温暖的小日子,已成为她心底最美好的回忆,其丈夫也曾回忆说,那是二人婚姻生活中,最快乐的时光之一。
在国际舆论下,军政府被迫在1990年举行大选,当时素姬虽被软禁,但她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取得绝对优势,赢得58.2%选票或392议席,但选举结果却被军方作废,军方拒绝交出政权,宣布全民盟为非法组织,并继续监禁素姬。
1995年7月,军政府释放素姬,但禁止她离开仰光到各地演讲。1997年,其丈夫患上前列腺癌,素姬再次面临矛盾选择:若回国探望丈夫,再无机会踏入祖国,若选择留在缅甸,再也无机会与丈夫重逢,素姬忍痛选择后者,放弃此生夫妻相见的最后一次机会。
1999年3月27日,阿里斯于53岁生日当天,在英国牛津去世。自1989年被软禁後,素姬与丈夫只重逢5次,最后一次是在1995年的圣诞节,如今两人再次分隔两地,而且是阴阳相隔。
往后数年期间,素姬数次再度被软禁,直至2010年11月13日,素姬才重获自由,并可自由参与任何政治活动,美国《时代杂志》将她列名为“史上十大政治犯”的首位人士。那一年,素姬已是65岁,但其体内依然热血沸腾,她准备在政坛上卷土重来。
赢取大选
2012年5月2日,素姬当选为缅甸人民院议员,根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发布的公告,在45个议会议席补选中,全国民主联盟赢得40个议会议席。
2015年11月8日,素姬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在大选中获得历史性胜利,并赢得议会上下两院绝对多数席位,结束了军方的统治。11月16日,素姬手捧两束红色玫瑰,以胜利者的姿态,步入缅甸首都内比都的议会人民院。她表明:“我将按照宪法规定,选择一位总统人选,以领导缅甸人民!”
一片丹心图报国,千秋青史胜封侯。素姬能否成为未来领袖,目前尚无定案,但可以肯定的是,素姬的一片丹心,将永远被记载于千秋青史。
2011年,法国导演卢·贝松(Luc Besson)曾以昂山素姬的生平为背景,拍摄《以爱之名:昂山素姬》传记电影。在电影预告片的片尾,出现如此的一段对话:“夫人,若要你选择,你要丈夫和孩子?还是要你的国家?”
素姬选择了后者,也选择了其命运。这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人,却以非凡的毅力及勇气,改写缅甸的历史,并彻底粉碎莎士比亚的名言——女人,你的名字是弱者!
年龄:71岁
出生:1945年6月19日
国籍:缅甸
政党:全国民主联盟
父亲:昂山
母亲:钦姬
丈夫:麦可·阿里斯
子女:亚历山大·阿里斯、金·阿里斯
职业:政治家
宗教:佛教
获奖:
·1990年:拉夫托奖
·1990年:萨哈罗夫奖
·1991年:诺贝尔和平奖
·1992年:贾瓦哈拉尔·尼赫鲁奖
·2005年:帕尔梅奖
·2012年:国会金质奖章
·2012年:全球公民奖
昂山素姬名言:
·暴力不是问题症结,仇恨才是。
·只有敌意,才会让你产生恐惧。
·没有公正的地方,和平就没有保障。
·请用你们的自由,来促成我们的自由。
·真理、正义与怜悯,是对抗残暴强权的唯一堡垒。
·爱是为了让彼此感受到幸福的愿望,而发出的行动。
·我有时候会感到愤怒,但从未感到恨,一旦你开始恨你的敌人,你就输了。
·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路段的尽头,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段就好了。
·真正的自由是免于恐惧。除非你能免于恐惧地生活,否则你不可能活得有人类的尊严。
·民主,正如自由、正义及其它社会政治权利一样,不是给予的,而是通过勇敢、坚定及献身挣来的。
·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而言,最了不起的天赋是无畏——不是全然的血气之勇,而是打从心中没有恐惧。
·不要只是依靠别人的勇气与无畏,你们每个人都必须牺牲,成为一个无畏英雄,只有到那时候,我们才能够享受真正的自由。
·使人腐化的,不是权力,而是恐惧。支配权力者,因恐惧失去权力而腐化;为权力所支配者,亦因其对权力之鯿的恐惧而腐化。
·一旦人权问题成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份,官方舆论就开始嘲弄,并谴责有关人权的整个概念,将其贬为不容于传统价值的西洋货。
·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。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,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。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,己所不为勿施于人。
·专制政权不承认个人是国家的宝贵成分,公民不过是没有个性、没有头脑、不能自立、可任意摆布的群氓。似乎人民只是国家的附庸,而非它的命脉。
·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,恐惧往往成为一种时尚——害怕坐牢、害怕拷打、害怕死亡、害怕失去朋友、家庭、财产或谋生手段、害怕贫穷、害怕孤独、害怕失败。
·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民主政治,一个有着同情心与爱心的民主政治,我们不应羞于在政治上谈论同情和爱心,同情与爱的价值,应成为政治的一部分,因为正义需要宽恕来缓和。
·革命的精髓是精神。它出自于一种理性的信念,为塑造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,需要改变精神上的态度与价值观。革命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关注于改善物质,改变官方的政策与制度,它很少有真正成功的机会。
·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、恐怖与暴力基础上的系统,一个长期生活在此系统中的人,会不知不觉成为此系统的一部份。恐惧是阴险的,它很易使一个人将恐惧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份, 当作存在的一部份, 而成为一种习惯。
她,是个“昂”首挺立的女人,无所畏惧对抗军政、强权与枪弹,展现“虽千万人吾往矣”的气概!
她,是个泰“山”般坚强的女人,虽然外表柔弱,身材娇小,内心却流露不屈服、不退缩、不低头、不动摇的傲骨!
她,是个朴“素”无华的女人,本向过着相夫教子、与世无争的生活,但命运的安排,却牵引她都上革命之路!
她,是个容颜清秀的美“姬”,且被誉为全亚洲最美丽的女性,那是一种刚柔兼备、择善固执的美丽!
她,是缅甸的传奇人物、精神领袖、民主斗士、正义女神——昂山素姬!
缅甸,一个男尊女卑、重男轻女的国家。
历史上,缅甸女性曾拥有高度的独立权,无论是政治、法律或经济,女性都占有一席之地,在母系社会时期,缅甸妇女甚至拥有专断权,并能指定继承人坐拥石油井,或成为村落首领。
不过,在近代文明社会,缅甸男女地位却“风水轮流转”,虽然缅甸女性人口多于男性,但长期的封闭环境,加上习俗的影响,女性并没获得相应的地位,且充满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。
据说,缅甸社会等级分明:僧人是一等公民,男人是二等公民,女人与憎尼是三等公民,变性人是四等公民。缅甸女子结婚后,虽然仍能使用自己的名字,但社会地位却相当卑微,凡事都以男性为主。
在缅甸社会,女人是三等公民,然而在缅甸农村,男人却是“三等”公民:等天亮、等吃饭、等睡觉,他们除了喝茶聊天,或在家看顾孩子,平日鲜少到农田干活,而女性则肩负生活重担。更甚的是,当一天的劳作结束后,洗澡却是男人优先,女人在后……
缅甸,也是一个军方长期执政、民主前景黯淡无光的国家。
在过去半个世纪,缅甸在军权统治下,经济陷于崩溃边缘,政治生态持续恶化,种族间战乱不断,反对派与民众的抗议历久不息,成为世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,而军权的高压、独裁与暴行,也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与长期制裁。
经过数十年的军权统治后,2015年11月8日,缅甸军方首次公开举行选举,昂山素姬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击败亲军方的“联邦巩固与发展党”,并获得压倒性胜利,成为未来新的执政党。
虽然昂山素姬受到宪法限制,而无法担任总统,不过这是缅甸25年来,首次举行的自由立法选举,且是历史性的政党轮替,许多人将之欢呼为“缅甸民主的胜利”。
若缅甸政权平稳过渡,昂山素姬或将结束军权,令长期处于民主黑暗的缅甸,迈向崭新的政权,而女性也有望从沉重的枷锁中,挣脱出来,并向世人展示她们的风采。
古代有花木兰代父从军,现代则有女性豪杰代父/代夫从政。纵观亚洲政坛女性领袖,都有一个共同点:来自政治家族。她们的父亲或丈夫,都是叱咤一时的政坛风云人物,而且往往不幸死于非命。
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,她们唯有擦干眼泪,然后代替父亲或丈夫,继承其遗志从政,继续未完的奋斗,因此她们的人生过程,往往充满悲情,而昂山素姬的故事,即是其中之一。
昂山素姬来自显赫家族,且是权贵之女,其父亲是领导缅甸独立的民族英雄——昂山将军,母亲则是缅甸首位女性大使——钦姬,如此的家庭背景,注定了她传奇的一生。
德蕾莎修女曾表示:“上帝给每个人不同的使命,有的人来到世界上,是为了成就一个人、一个家庭或一个族群,而有的人生来就是改变世界”。毫无疑问,素姬生来就是改变世界的人!
成长背景
缅甸人有名无姓,昂山素姬(Aung San Suu Kyi)的名字,承载三代人的期望,“昂山”是其父亲的名字,“素”是其祖母的名字,而“姬”则来自母亲钦姬。1945年6月19日,昂山素姬出生于缅甸仰光(Yangon),并在家中排行第三,其大哥为昂山吴(Aung San Oo),二哥为昂山林(Aung San Lin)。父亲昂山是军人与政治家,并曾为国家争取独立,因而被尊称为“国父”,母亲钦姬则是一名护士。
1947年7月19日,在昂山将军即将成立临时政府,出任首任总理之际,却不幸遇刺身亡,当时素姬年仅2岁,母亲身兼父职,一手抚养三名孩子长大,但其二哥在8岁时,不幸溺水丧生,令母亲承受第二度的伤痛。
二哥溺斃两个月后,素姬搬迁到大学路54号,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在当年普遍贫穷的年代,其童年生活虽相对较优渥,且从小接受贵族教育,却没过着奢侈生活,其童年期间的玩具,也非全新贵重之物,若塑胶娃娃损坏后,她依然会修补破损处。
钦姬希望孩子拥有双语能力,因此她将素姬送往私立方济女中,那是一间双语教学学校。数年后,她转到卫理英文高中(Methodist English High School)求学,而语言是她最擅长的科目。
在学校里,素姬喜爱与朋友一起玩乐,但她坚持公正公平的原则,若有者在游戏中作弊,她会马上阻止对方。此外,素姬也喜爱阅读,经常手不释卷,她曾迷上《福尔摩斯》小说,读完所有的侦探经典著作,并希望往后成为作家。
1960年,母亲也步入政坛,成为缅甸独立后的首届议会议员,并曾担任缅甸驻印度及尼泊尔大使。
由于昂山素姬自幼丧父,加上她是家中唯一的幼女,因此母亲将她视为掌上明珠,即使出使印度,也总是将她带在身边,并陪伴她度过青少年时代。在母亲的引导下,以及学校的严格管教,素姬从一名害羞的小女生,成长为一名自信的女人,并从一名谦虚的的学生,成为信念坚定的人。
在印度期间,素姬曾就读天主教的耶稣及圣玛莉女修道院,除了日常上学生活,她还学习钢琴与马术,并参与日本花艺课程,而母亲也致力维护及传承家乡传统,她重整新德里郊外的佛教中心,两母女经常造访此地,一起打坐沉思,参与佛教祭典。
18个月后,素姬就读于施拉姆女子学院,主修政治科学,并首次接触甘地“非暴力公民抗命”理论,奠定她往后“温柔问政”的理念。与此同时,其祖国缅甸发生一起重大事故,她怎么也没料到,此事牵引其往后的人生。
1962年4月,缅甸军政府领袖尼温(Ne Win)提出“缅甸成为社会主义”,无论是最大的制造工业,或是最小的茶馆,所有公司企业全归国营。此外,他也废除民选议会,并成立“缅甸社会主义纲领党”,所有职务皆由军官担任,整个社会机构完全被军化。
军方发动政变,夺取政权后,自此缅甸进入军事统治的黑暗时期。1962年7月7日,仰光大学数千名学生集结于校园,率先发难抗议军权,结果数十名学生遭军队杀害。
随后,军政陆续推出各种管制措施,其中最严重的措施,即是对边境地区采取“缅甸化”政策,禁止少数民族以母语发行报章及书本,学校课程也改以缅甸语教授,埋下往后内战不休的祸因。
大学生活
1964年,昂山素姬离开母亲,独自到英国牛津大学圣休学院(St Hugh's College)深造,主修政治、经济与哲学。一年后,素姬申请转科,并想成为森林保育员,但其申请却被退回。
在那个年代,激进的国际主义盛行英美,加上世界门户大开,许多学生热衷参与反核、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等活动,而素姬却总是远离政治活动,不过她也拒买南非商品,以示对种族隔离政策的反对。
在牛津求学期间,素姬获得昂山家族的世交——保罗·高尔布斯爵士的关照。布斯曾出任英国驻缅甸大使,素姬准备到牛津深造时,母亲曾请求布斯夫妇,代为照顾女儿,而布斯夫人也高兴地说:“我就像多了一个女儿!”
素姬寄宿于学校,然而每逢周末,她会乘搭1小时行程的火车,前往布斯夫妇的住家留宿。布斯不仅为她提供住处,还为她介绍男朋友,即往后成为素姬丈夫的麦可·阿里斯(Michael Aries)。
阿里斯是牛津大学的东方文化学者,主要研究西藏文化。他个子高大,风流倜傥,一派学者风度,而昂山素姬则亭亭玉立,温文尔雅,充满青春活力,两人相遇时一见钟情。当时,素姬并没想过与西方人交往,但那个少女不多情,她很快就坠入爱河。
爱情故事
热恋期间,两人难免甜言蜜语,卿卿我我,然而有一次,素姬对阿里斯说:“我的内心有种朦胧的感觉,将来有一天,祖国的人民可能需要我,我可能需要回去!” 阿里斯顺口表示:“我永远不会挡在你和你的祖国之间!”
或许,这只是一对情侣之间,脱口而出的逗趣对话,但两人怎么也没料到,此对话并非一个遥远的假设,而是往后两人的宿命。
素姬大学毕业后,阿里斯已离开英国,并被引荐至不丹王朝,成为不丹皇族的参事。他很快就学会宗喀语(不丹的官方语言)及藏语,并找到人生的使命——成为喜马拉雅山各邦的文化及宗教专家。
1969年,素姬远赴美国纽约大学,攻读硕士学位。她刻意与阿里斯分隔两地,以测试两人的情感。
素姬毕业后,在联合国秘书处上班,并任职于谘询委员会。该委员会负责审议世界卫生组织、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的援助方案,或许是此职务,让素姬心怀人道精神。
此外,她也利用周末时段,投身于志工行列,在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医院,担任社区服务,例如为儿童病房的孩子读书,或坐在老人病床旁值夜班。
虽然素姬与阿里斯的热恋情形,外人无从了解,而且还曾一度分隔两地,但两人之间的浪漫程度,却不输于今时的年轻人。
两人在1971年订婚,在结婚前的8个月期间,素姬曾书写200封情书予未婚夫,平均每月书写25封情书,而男方当然也“礼尚往来”,两人或许就是靠着情书的“你来我往”,维持异地恋情。
1972年元旦,素姬与阿里斯结婚,并在布斯家中举办缅甸仪式婚礼。素姬身穿裸肩洋装,发型时尚前卫,脖子上戴着一条白色珍珠项炼。遗憾的是,由于母亲不允许她嫁给英国人,因而缺席婚礼,直至一年后,两人返回仰光探望母亲时,她才承认这个洋女婿。
结婚后,两人过着传统的生活,阿里斯继续学术研究,素姬则担任家庭主妇。1973年及1977年,其两名儿子相继出生,并占据素姬生活空间。那段日子,素姬平凡而忙碌,她在家相夫教子,煮饭、洗衣、换尿布、接送孩子上学……让她忙得不可开交。
此时,素姬正在牛津过着平静的生活。有一张照片,或许可描述此情景:在一片绿色的草坪上,身穿裙子的素姬蹲在地上,她一手挽着幼子,另一只手与长子玩乐,脸上流露出幸福与满足的神情,而阿里斯则在一旁抽烟斗。
不过,一通长途电话,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,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前景!
政治生涯
1988年3月31日,那是牛津一个安静如常的夜晚,当时孩子们已经睡着,素姬与丈夫正在看书。突然,电话铃声响起,划破宁静的夜晚,那是从仰光打来的一通电话,电话另一端的声音,捎来一个坏消息:其母亲中风病危!
素姬放下电话后,随即收拾行装,准备赶往仰光。看着爱妻紧张的神情,当时其丈夫有种预感:一家人的生活,即将彻底改变。那一年,他们的长子才15岁,幼子则11岁。
素姬离开英国后,两人共经营了16年的温馨小家,自此再也不曾团聚一堂。若一个家庭离失去妻子与母亲,则是一个破碎、不圆满的家庭,更何况是一去不回头的素姬。
素姬匆匆告别丈夫,亲吻熟睡的儿子后,就返回祖国家乡,她本打算照顾母亲一段时间,待她恢复健康后,就马上返回英国与家人团聚,但缅甸局势的突变,彻底改变其人生轨道。
素姬风尘仆仆返回缅甸时,那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。
自1962年,军政府统治缅甸26年来,缅甸从最具潜力的东南亚国家,沦为经济与政治毒瘤,失业率居高不下,通膨吞噬人民积蓄,中央与少数民族争战不止。1987年,尼温将军下令废除所有现存货币,百万人民的毕生积蓄,在一夕间化为乌有。
人民对政府多年独裁统治的积怨,顿时就像火山爆发般,一发不可收拾。青年学生最早走上街头游行,抗议军政府经济管理混乱,政治专制腐败,军政府则严厉镇压学生的示威,导致事态恶化。
一波又一波的示威抗议浪潮,像潮水般涌现于街头。素姬回国的三周前,军队甚至使用军车,驶入仰光理工学院校园,镇压学生示威。年轻女生惨遭轮暴,失去意识后被留弃在水边,而40名学生也在烈日下,被反锁在军车内缺氧致死。
随后,更多人加入抗争队伍,上千名僧侣和劳工走上街头。素姬抵达缅甸时,虽与抗争行动保持距离,但当时她住在母亲的病房,亲眼目睹许多受伤的抗议者,被送进医院。
老一辈的政治家意识到,今次的抗议活动需要一个领袖,以将学生、工会、少数族裔及宗教团体的力量团结一致,才能突破军政府的分化。当他们获悉“国父”的女儿回国后,不约而同希望素姬能够站出来,领导他们向军政府抗争,不过她无给予正面回应。
1988年7月23日,尼温因血腥镇压而下台,并委任心腹取代其职位,此人即是在抗争中,下令开枪射杀学生的“仰光屠夫”——盛伦将军(Sein Lwin)。盛伦上台后,翌日宣布缅甸进入戒严,民众的不满升高为仇恨。
1988年8月8日早上8时8分,缅甸爆发史上规模最大的民众示威活动,当天共有1百万人走上缅甸街头,盛伦派出军队“清除”示威队伍,导致数千人被捕入狱,甚至惨遭杀害,国内顿时陷入一片白色恐怖,这就是缅甸史上的“8888人民起义活动”
在剑拔弩张之际,素姬公开露面,她致函予军政府,提议成立一个独立的委员会,接管军政府的职务,并要求与军政府对话,但将军却将其建议解读为“挑衅”。
数天后,仰光大学教师联盟促请素姬,成为反对党领袖,但当时她推搪说:“我不是政治家!”。
不过,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很快成为萌芽中的民主运动之会议地点,许多记者、学生领袖及社运活跃分子蜂拥而至,围绕在素姬身边,众人之中还包括前任国防部长吴丁武及吴基贸。
政局的混乱,民众的期望,令素姬体内沉睡多年的政治家血液,也开始沸腾。她回想英国悠闲自在的日子,再看看眼前国家的动乱、人民的不安,内心不禁疑惑:“为何我们不能获得被尊重、免於恐惧的生活呢?”
此时此刻,素姬不禁想起父亲的遗愿:建立一个独立缅甸,让人人都能享有自由与民主。“可是,民主与自由绝非天而降,我应该怎么做才好呢?”
素姬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道路:“我应该置身世外,待母亲病好后返回英国,继续成为一名贤妻良母,还是投身加入抗争,与民众一起为争取民主,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?”
1988年8月26日,在仰光著名的圣地瑞德贡大金塔广场,聚集百万人潮,他们静静地看着素姬,并等待她发表演说,宣布其决定。
素姬缓缓走上讲台,她穿着短袖白衬衫,头发上系着一朵白花,并搭配一件彩色沙龙,其背后则挂着昂山将军的巨大肖像。素姬泰然自若,并以流利的缅语演说,许多记得其父亲的人,都惊讶两父女竟如此相似。
1946年缅甸独立之际,昂山将军也曾在此地发表重要演说,事隔多年后,素姬选在此地演说,自是意义非凡。她慷慨激昂说道:“敬爱的僧侣与人民,这场公众集会之目的,是要表达所有缅甸人的希望,期待多党的政府体制。”
“很多人说,我长年旅居国外,而且嫁给外国人,所以我不可能知道这片土地的政治状况……真正的问题是,我太了解了,没有比我的家族,更了解缅甸政权的诡谲狡诈,以及我的父亲因此承受多少苦难。”
“其实,我并不喜欢政治,我只想当作家,但我不能对祖国所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,既然我已参与抗争,就不能半途而废!”素姬演说完毕后,数百万民众欢声雷动,感动得泪流满面,眼前这名女人,就是他们一直寻找的人,一个可以带领他们争取自由的人。
1988年9月27日,素姬成立全国民主联盟,并出任主席和总书记。民盟很快发展壮大,成为全缅最大的反对党。1989年7月20日,军政府以煽动骚乱为罪名,将素姬软禁于燕子湖畔的白色石屋,往后的廿余载,她被软禁此处15年。
软禁囚徒
绝代有佳人,幽居在空谷。软禁期间,这名佳人过着与世隔绝的囚徒生活,但其生活相当规律,她每天早晨4时半起床,打坐清修1小时,然后运动、读书及沐浴,而且每天都会收听外国广播,以知天下事。
军政府虽软禁素姬,却允许其丈夫前来探望,以期望他劝服素姬返回英国。然而,深明大义的丈夫,不但没有劝说素姬返回英国,反而陪伴其左右,并给予她精神上的支持。
两人虽再次分隔两地,却依旧浪漫不断。1989年圣诞节期间,丈夫第二次探望素姬时,从英国带来许多礼物,但他却相当鬼马,并没一次性送给素姬,而是每天只送一个礼物,为她带来小惊喜,当中最令素姬欣喜的礼物,就是丈夫告知她:“你已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。”
素姬每次与丈夫的相聚时光,总是飞逝而过,但这些温暖的小日子,已成为她心底最美好的回忆,其丈夫也曾回忆说,那是二人婚姻生活中,最快乐的时光之一。
在国际舆论下,军政府被迫在1990年举行大选,当时素姬虽被软禁,但她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取得绝对优势,赢得58.2%选票或392议席,但选举结果却被军方作废,军方拒绝交出政权,宣布全民盟为非法组织,并继续监禁素姬。
1995年7月,军政府释放素姬,但禁止她离开仰光到各地演讲。1997年,其丈夫患上前列腺癌,素姬再次面临矛盾选择:若回国探望丈夫,再无机会踏入祖国,若选择留在缅甸,再也无机会与丈夫重逢,素姬忍痛选择后者,放弃此生夫妻相见的最后一次机会。
1999年3月27日,阿里斯于53岁生日当天,在英国牛津去世。自1989年被软禁後,素姬与丈夫只重逢5次,最后一次是在1995年的圣诞节,如今两人再次分隔两地,而且是阴阳相隔。
往后数年期间,素姬数次再度被软禁,直至2010年11月13日,素姬才重获自由,并可自由参与任何政治活动,美国《时代杂志》将她列名为“史上十大政治犯”的首位人士。那一年,素姬已是65岁,但其体内依然热血沸腾,她准备在政坛上卷土重来。
赢取大选
2012年5月2日,素姬当选为缅甸人民院议员,根据缅甸联邦选举委员会发布的公告,在45个议会议席补选中,全国民主联盟赢得40个议会议席。
2015年11月8日,素姬领导的“全国民主联盟”,在大选中获得历史性胜利,并赢得议会上下两院绝对多数席位,结束了军方的统治。11月16日,素姬手捧两束红色玫瑰,以胜利者的姿态,步入缅甸首都内比都的议会人民院。她表明:“我将按照宪法规定,选择一位总统人选,以领导缅甸人民!”
一片丹心图报国,千秋青史胜封侯。素姬能否成为未来领袖,目前尚无定案,但可以肯定的是,素姬的一片丹心,将永远被记载于千秋青史。
2011年,法国导演卢·贝松(Luc Besson)曾以昂山素姬的生平为背景,拍摄《以爱之名:昂山素姬》传记电影。在电影预告片的片尾,出现如此的一段对话:“夫人,若要你选择,你要丈夫和孩子?还是要你的国家?”
素姬选择了后者,也选择了其命运。这名看似弱不禁风的女人,却以非凡的毅力及勇气,改写缅甸的历史,并彻底粉碎莎士比亚的名言——女人,你的名字是弱者!
年龄:71岁
出生:1945年6月19日
国籍:缅甸
政党:全国民主联盟
父亲:昂山
母亲:钦姬
丈夫:麦可·阿里斯
子女:亚历山大·阿里斯、金·阿里斯
职业:政治家
宗教:佛教
获奖:
·1990年:拉夫托奖
·1990年:萨哈罗夫奖
·1991年:诺贝尔和平奖
·1992年:贾瓦哈拉尔·尼赫鲁奖
·2005年:帕尔梅奖
·2012年:国会金质奖章
·2012年:全球公民奖
昂山素姬名言:
·暴力不是问题症结,仇恨才是。
·只有敌意,才会让你产生恐惧。
·没有公正的地方,和平就没有保障。
·请用你们的自由,来促成我们的自由。
·真理、正义与怜悯,是对抗残暴强权的唯一堡垒。
·爱是为了让彼此感受到幸福的愿望,而发出的行动。
·我有时候会感到愤怒,但从未感到恨,一旦你开始恨你的敌人,你就输了。
·我们无需立刻看到遥远路段的尽头,我们只需看到可以抵达那里的路段就好了。
·真正的自由是免于恐惧。除非你能免于恐惧地生活,否则你不可能活得有人类的尊严。
·民主,正如自由、正义及其它社会政治权利一样,不是给予的,而是通过勇敢、坚定及献身挣来的。
·对一个人或一个国家而言,最了不起的天赋是无畏——不是全然的血气之勇,而是打从心中没有恐惧。
·不要只是依靠别人的勇气与无畏,你们每个人都必须牺牲,成为一个无畏英雄,只有到那时候,我们才能够享受真正的自由。
·使人腐化的,不是权力,而是恐惧。支配权力者,因恐惧失去权力而腐化;为权力所支配者,亦因其对权力之鯿的恐惧而腐化。
·一旦人权问题成为民主运动的组成部份,官方舆论就开始嘲弄,并谴责有关人权的整个概念,将其贬为不容于传统价值的西洋货。
·我们的精神基础就是仁爱。仁爱不可只对那些支持你的人,它也应用于那些反对你的人。仁爱意味着同情他人,己所不为勿施于人。
·专制政权不承认个人是国家的宝贵成分,公民不过是没有个性、没有头脑、不能自立、可任意摆布的群氓。似乎人民只是国家的附庸,而非它的命脉。
·在一个否认基本人权存在的制度,恐惧往往成为一种时尚——害怕坐牢、害怕拷打、害怕死亡、害怕失去朋友、家庭、财产或谋生手段、害怕贫穷、害怕孤独、害怕失败。
·我们需要一个更好的民主政治,一个有着同情心与爱心的民主政治,我们不应羞于在政治上谈论同情和爱心,同情与爱的价值,应成为政治的一部分,因为正义需要宽恕来缓和。
·革命的精髓是精神。它出自于一种理性的信念,为塑造出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,需要改变精神上的态度与价值观。革命的目标如果仅仅是关注于改善物质,改变官方的政策与制度,它很少有真正成功的机会。
·极权主义是一种建立在敬畏、恐怖与暴力基础上的系统,一个长期生活在此系统中的人,会不知不觉成为此系统的一部份。恐惧是阴险的,它很易使一个人将恐惧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份, 当作存在的一部份, 而成为一种习惯。
评论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