朝圣之旅
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什么是朝圣?朝圣的意义何在?

1.泰国寺院Wat Dot Sawan(Khaokaikhia)简介
泰国寺院Wat Dot Sawan(Khaokaikhia)坐落在泰国北部的偏远地区,其成立历史并无正式记载,不过据悉泰国在开朝立国时,许多人就已开始在寺院修行,因此估计寺院约有一千年历史。

该寺院Wat Dot Sawan(Khaokaikhia)建设于1955年,其宗旨是提供信徒修行空间,而其它地方的出家人,也会参与寺院的禅修活动,分享交流修行心得。

该院每年举办约廿次禅修活动,在每年6月1日至10日,许多僧尼与信徒都会前来修行,其50英亩的面积,最多可容纳600人。

现任主持Arjan Klomkliao Jakukavaro曾于许多高僧座下修学自修,并在寺院修行多年,他从1990年担任主持至今,由于前任主持年迈,加上健康欠佳,因而将衣钵传付给他。此外,由于修行与行脚的成就,他也曾获得泰王赐名为“Pra Krul Prajak Kittikun”之尊称。

2.缘起
Wat Dot Sawan泰国寺院的行脚僧,在每年的夏安居后(8月~10月),就开始在泰国行脚,而且每年行程都不尽相同。在过去多年来,他们曾步行至泰国所有省份,包括邻国缅甸、寮国、柬埔寨及越南。

行脚僧每天行程约为30公里,若在森林行脚,他们会步行至河流处驻脚,有时好几天都见不到水源,因而必须携带水壶及长瓶。通过行脚,行脚僧能够消除业障,这是通往开悟的道路。

现任主持Arjan Klomkliao Jakukavaro在25年前开始行脚,他曾途经云南、寮国及柬埔寨,并于1997年抵达大马。此外,他也曾先后于2010年及2011年,行脚至印度及大马。

当行脚僧抵达马中边境后,大马一群佛弟子为僧众安排道场。在僧团逗留期间,适逢当时农历新年,为此佛弟子举办供僧大会,让信徒布施供僧广种福田,而僧众也为信徒们诵经祈福,让他们度过如意吉祥,法喜充满的新年,较后僧众延续他们的印度朝圣之旅。

3.宗旨
佛在世时我沉沦,佛灭度后我出生,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,未能亲睹佛陀金容遗憾,尤其是生在末法时代的佛弟子,更是向往佛陀的相好庄严,因此朝圣是佛弟子一生的心愿,他们都希望在有生之年,前往佛教发源地——印度,追寻佛陀留下的遗风与足迹。

朝圣是一种身心灵的历练,也是佛弟子的寻根之旅。通过追本溯源,佛弟子能够瞻仰佛陀一生的事迹,认识原始佛教的历史,从而对佛教建立正知正见,奠定学佛的基础,循序渐进迈向八正道。

通过赞助与供僧活动,信徒布施供僧广种福田,体验原始佛教的风范,了解行脚供僧的意义,并建立正确的供僧观念。

此外,我们也期望佛弟子淡化宗派之见,格守六和敬的精神。六祖慧能大师曰:“人虽有南北,佛性本無南北”。无论是北传、南传或藏传僧众,佛弟子都以平等心、清净心与恭敬心,赞助僧众的朝圣道心,圆满僧众的修行心愿,回归佛性!

4.主题
佛子·圆心愿
朝圣·殊胜行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5.弘法之旅
5.1 行脚
2千500年前,佛陀带着弟子行脚托钵游化传教,以此教导比丘降伏我慢,少欲知足,专心修道,并籍此因缘接触信徒居士,让他们广种福田,启发善根。通过行脚托钵,佛陀与弟子们深入社会,走入人群,说法利生,将佛法的种子播植在足迹所至之处,令佛法在古印度风行一时。

行脚托钵不但继承佛教的传统,还延续现代的步伐,即使时过境迁,物转星移,泰国僧团依然保留2千500年前的生活制度,并通过最简单的托钵行脚,获得食物、衣服、住所、药物等生活必需品,将佛陀的慈悲心源带出丛林,走入人群。

5.2 弘法/祈福
每年新年期间,Pra Krul Prajak Kittikun都会莅临各道场,为信众开示佛法及祈福,并祝愿新的一年国泰民安、风调雨顺、社会和谐及人民安乐。

5.3 供僧仪轨
·供僧目的是要让出家修行者能安心办道,弘法利生,因此三宝弟子必须以正确的心态供僧,即虔诚心、欢喜心及平等心。
·供养只限于现前生活必要的食物、药物、衣服及日常用品四事供养,而且要量力而为。
·自己亲自供养,尽量不让别人代劳。
·若供养涉及钱财,则须交给道场负责人。
·供僧并非供养某一位修行人,而是供养整个僧团。
·佛教有南传、北传和藏传三大体系,礼仪虽不尽相同,但应该彼此尊重和学习。
·信徒必须亲手奉到比丘面前,而不能让比丘自取,因为比丘不会随意动用他人之物。
·女众供养时,莫随意触碰比丘,或与比丘独处。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6.朝圣典故
朝圣的意义为何? 
佛陀曾在《杂阿含经》中开示道:“诸比丘!在我涅槃之后,具信善男子善女人等,要尽形寿朝礼与忆念四个圣地。是哪四个呢?就是世尊诞生(金刚座)、成道、初转法轮(鹿野苑)与最后涅槃的地方(上茅城)。诸比丘!当我涅槃后,应该礼拜转绕这四个圣地的佛塔。”

佛陀更说:“由于此具信的功德,都将往生善道。”这便是朝圣的典故来源及意义所在。

此外,Wat Dot Sawan寺院的主持也表明,佛弟子亲身朝圣到印度,能够坚定对佛法的信仰及修行的信心,而部分圣地散发的正面能量,更是有助于朝圣者的修行。

6.1 佛陀诞生圣地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蓝毗尼园(Lumbini),古属印度迦毗罗卫国,今位於尼泊尔境内靠近印边境小镇鲁明迪旁。蓝毗尼在古代属於北印度,相传为古印度拘利国天臂城主善觉王为其夫人蓝毗尼建造的花园。

根据佛传记载,公元前565年,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(善觉王之女)产期将临,按当地习俗回母家分娩。途经蓝毗尼花园时,在公园内的一棵无忧树下降生释迦太子乔达摩·悉达多。

作为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诞生地,蓝毗尼园是世界各地佛教徒渴望朝拜之地,蓝毗尼是梵文“可爱”的意思,这里原为某古代国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,因此而得名。

6.2 佛陀成道圣地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菩提伽耶(Bodhgaya)位於印度比哈尔(Bihar)南部伽耶市近郊七公里处之布达葛雅,面临恒河支流尼连禅河(今法尔古河)。中国古代高僧法显和玄奘先後记载了菩提伽耶的历史,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2002年被列为世界遗产。

经典记载,佛陀经历六年苦行之後,行至此地,於毕钵罗树下之金刚座上结跏趺坐,证悟十二因缘丶四谛法等,而得正觉,故毕钵罗树又称菩提树,即“觉树”之意。

6.3 佛陀初转法轮圣地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鹿野苑(Sarnath)位於印度北方邦瓦拉那西以北约10公里处,是释迦牟尼成佛後初转法轮处,佛教的最初僧团也在此成立。当年,佛陀在菩提伽耶悟道成佛后,来到鹿野苑,对五个随从讲解佛法,向他们阐述修行超脱之道。五人顿悟后,立即披上袈裟,成为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僧侣,至此佛教具备了佛法僧三宝。

释迦牟尼从此开始,住世说法四十九年,讲经三百馀会,化度弟子数千人,此地也被尊为佛陀“初转法轮”之地。

6.4 佛陀弘法圣地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王舍城(Rajagrha),古印度佛教胜地,也是耆那教圣地,是释迦牟尼传教中心之一,在今印度比喻尔邦底赖雅附近,有新旧城之分。旧王舍城为摩揭陀国频婆娑罗王建都之地;新王舍城系频婆娑罗之子阿阇世王所建,规模小於旧城。

释迦牟尼生前经常在此进行传教活动和居住,频婆娑罗王亦曾来此求教,当释迦牟尼逝世後,弟子们曾在此举行第一次结集。

6.5 佛陀涅磐圣地
拘施那罗(Kushinagar)为释迦牟尼涅盘处或圆寂地,是印度末罗国的都城,印度四大佛教圣地之一。它位於印度北方邦哥达拉克浦县凯西以北约2.5公里的摩达孔瓦尔镇。

传说公元前486年,释迦牟尼在80岁高龄时,吃了供斋的毡檀树叶,导致剧痛血痢,便同弟子从毗舍离城向西北走,但走到拘施那罗城,他意识到病情的严重,於是传来弟子们,最後一次回答他们心中的疑问。较后,释迦牟尼在两棵娑罗树间进入涅磐。

6.6 其它胜行
迦毗罗伟(Kapilavastu)、吠离舍(Vaishali)、那烂陀(Nalanda)、瓦拉纳西(Varanasi)。

7.资粮—行者
四事供养
·袈裟
·药品
·食物
·日常用品

“四事供养”出自《增一阿含经》,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为波斯匿王说法,王即请佛及比丘僧三月供养,遂于宫门之外,作大讲堂,悬缯旛盖,及办一切供给所须袈裟、药品、食物及日常用品,故云四事供养。

8.供养功德
http://malaysiawriting.blogspot.com/
1. 香供养:心神安宁,身体洁净;三业清净,多闻妙法
2. 花供养:处世如花,见者欢喜;身常香洁,欢喜真理
3. 灯供养:眼睛明亮,事业顺利;获正知见,智慧圆满
4. 涂供养:身心清净,相貌庄严;远离烦恼,人缘良好
5. 果供养:远离瘟疫,不受灾害;享受快乐,早证佛果
6. 茶供养:口齿芳香,永离渴爱;安乐少病,具大福报
7. 食供养:力大无穷,寿命绵长;众人爱乐,辩才无碍
8. 珠供养:相貌庄严,风度美好;破除悭贪,速证圣果
9. 宝供养:消除业障,心得安宁;福寿绵长,永离恶道
10.衣供养:所有安全,不遭破坏;色泽柔美,具有财宝

主办单位:Damai Chempaka Meditation Society
协办单位:喜悦空间
电邮:pmdchempaka@gmail.com

评论

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

未来世界首富——张健